多彩的黔东南
出发前
老王我喜欢旅行,每逢节假日我就跟着媳妇到处转转。这篇文章就记录了我们五一在贵州,主要是黔东南地区的游记。
俗话说,七彩云南,多彩贵州。
贵州地形多变,除了沙漠和雪山基本上各种自然风景都有。而且,这是一个少数族民聚集的地方,也使得贵州比很多东部省份更有意思。
下面这张是贵州的主要市区和自治州。本次行程我们要去的就是贵州的黔(qian第二声)东南。黔东南的首府是凯里。
贵州是以山区为主,各个景点之前分布很散,考虑到节假日时间也不多,我们就重点游玩两个地方:
- 镇远古城
- 西江千户苗寨
除了首府凯里之外,其他地方交通都不太方便,一般都是先到凯里,再中转其他地方。
这张图是从马蜂窝上看到的,感受一下贵州景点分布真的很散。
如果想游遍贵州,一般是到贵阳再中转。
那么大一个省,五天游玩,只是走马观花,我还是喜欢在一个地方呆的久一点,好好的多感受一下。毕竟都是中国的省份,以后有的是机会再去,何必一次搞的那么仓促。
镇远古城
镇远古城是汉高祖刘邦掌权时期建立的,距今有2200多年历史了。
提到古城,很多人印象中大多是:丽江古城、大理古城、平遥古城、凤凰古城。
不过这些古城太商业化,而且原住民基本都没了。
镇远古城,虽然也比较商业化,但这里还是有很多原住民,游客和原住民都在景区里,这也是其他古城少见的。
一条S形的舞阳河把古城一分为二,你能看到那种江南水乡的感觉。
古镇的北边是石屏山,山顶不高,登上去之后可以俯瞰整个古镇。中间那个弯弯曲曲的河叫做:舞阳河,它把古镇一分为二。河的两岸都是客栈、酒店、餐馆之类。下面这张图是从山顶上拍摄的,除了舞阳河以及两岸的建筑,其余到处都是山。高祖当年建设的时候选址选的不错。
那会我下山的时候,时不时碰到游客问我,还有多久才能到山顶啊?
10分钟!我回答到,对方不禁大喜。
10分钟是按照我的脚力计算的,您过去大概得20分钟往上,我补了一句,这一下把对方吓的一惊。
一路上我成功劝退了10多位游客。
山顶上有一道城墙,想必这是当年为了防御外敌所建的。
贵州就是山地多,我们打车来的路上,120公里的路程,少说也得经过20-30个隧道。
还好现在交通发达,可以开凿山路,换做是古时候,估计得走上10天半个月了。
我们下山后又去河对岸逛了逛,古镇分为南边两岸,南边更热闹一点,餐馆、酒吧更多。北边则是酒店多一些。
走在南岸的河边,微风吹过,十分惬意。我和媳妇坐在岸边的长廊的凳子上看着来来回回的行人,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。我靠在柱子边睡着了,一会鼾声四起,吓走无数行人。
河边是有不少码头的,当地船夫会载着游客、村民穿梭于两岸,一次只需一元钱。
我问船夫这么低的价格为何不涨价?
船夫笑道说,这是规定,不能涨价。
哦,这么说我就明白了,这是当地的便民设施,不光是搭载游客的,还有很多当地人需要坐船呢。
下面这位正在洗衣服的老奶奶,所在的就是码头。
下面中间那个桥是:祝圣桥。
此桥修建于明朝,后因乾隆爷大寿,改名为祝圣,献给皇帝。
据说,修这座桥的时候,给桥墩下脚就碰到了难题:河底淤泥太厚,挖不到底。众石匠苦苦思索,无有良策,工程停下多日。张三丰见了,却哈哈大笑,说;“基脚挖成这样,已经行了,只是差一样东西垫在下面。”张三丰找了个竹篮,去到街上买了一篮豆腐,晚上来到桥基地方,往每个基脚坑里撒了一些豆腐,口中还念念有词。第二天,众人出工来到工地,往基坑一看,不禁大吃一惊!原采基坑底是整块的大青石,稳稳当当。就在青石上砌上了桥墩,所以镇远人都说祝圣桥是张三丰用豆腐垫的底。这座桥在古代是咽喉要道,连接周边邻省都要经过这里。
镇远古镇还是通往南亚国家老挝、缅甸、暹罗的必经之路,有着“南方丝绸之路”的称号。
贵州当地酸汤鱼
这道菜通常先自制酸汤,之后将活鱼去掉内脏,入酸汤煮制。
黔东南地区潮湿,加上交通不方便,限制了货物运输,于是当地人就用酸代盐,弥补了食盐的不足,也可以应对潮湿的气候。
饮食习惯一般跟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很大关系,经过了几十代人的改良,饮食习惯几乎完美搭配了当地的气候。也许第一次来吃这些酸辣的不太习惯,但如果长期居住在这里,这种饮食就是最佳的。
舞阳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,正是有这条河才让古镇多了一份灵气。
河宽大概50-60米,古代的时候只有一座桥可以通过,如今又新建了两座桥,但是桥与桥之间距离挺远的。
如果不坐船,走去对岸估计有1公里路程。
河两岸都有大游船,可以让酒店的老板帮忙预订,价格会更便宜一些。
我们订了两张船票,晚上坐船夜游舞阳河,最热闹的地方大概是四方井一带,船会在这里出发,然后来一次大的往返,时长大概40分钟。
这是清晨在阳台上拍摄的,有点威尼斯的感觉。
房屋都是临河而建的,每天坐着船往返于两岸。白天去对面吃饭,晚上回来睡觉。
除了酸汤鱼,这里的酸梅汤也是很不错的。我们住的酒店对面就有一个小店,卖那种现做的冰酸梅汤,这是真正无防腐剂添加,冰冰凉凉,还有一点酸甜的感觉。
在贵州这几天估计喝了有几十碗了?打出的嗝都带杨梅味。
舞阳河北面,再往山上走,就生活着很多当地原住民。
那边有一口“四方井”,据说当地人经常从井里挖水喝,为防止有人投毒,在井里养了很多鱼。
古镇因为山地崎岖,很多房屋建造的时候,就不像中原地区那么规规整整了。而是根据当地环境而改变。所以这里你能看到很多的“歪门斜道。
下面这个就是当地的一户人家
当地的小道,少了大城市的喧闹,多了乡村的宁静。
山上有不少人家已经改建为客栈,也有的改成了餐馆。
我们在山上走着还能听到佛音,半山腰有好几处泉水,伸过去洗洗手,清清凉凉的,有时还能看到几个当地孩子在玩耍。
这就是镇远古镇的不同之处吧,有着原住民,就让这里不是那么商业化,多了一份淳朴的感觉。
镇远古镇是因地理优势,适合攻坚防御,在2000年多年就被修建当做一个军事点。
因为有人驻扎,就会有物品交换,就会有生意,于是来往的商人就多了起来,贸易也发达了,这里逐渐变成了南方的丝绸之路。
因为来来往往的人频繁中转不方便,有些人就安札下来,并在这里修建寺庙、祠堂。
古镇有一个青龙洞,里面有供奉了佛像、还有道家、儒家的建筑。这么多宗教礼仪结合在一起,说明在古代,这里来往的人一定是很混杂的,各个地方的都有。
离四方井大概1公里路程,有个天后宫。这里供奉了妈祖的雕像。妈祖是保佑出海商人的,一般是建造在沿海地带,如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镇远只是内陆地区,居然有供奉妈祖的地方,说明当时有沿海一代的商人驻扎过而修建的。
所以你看,这就是一个因武而生的小镇,因武而繁华多样。
古镇内无法叫车,车也不让进,想出去只能坐公交。
古镇内的大型车辆有两种,普通的公交车,以及观光车。
公交车上人还挺多的,而且古镇道路不好,开的也不快,人和车公用一条路,也容易堵车。好在古镇离火车站不远,3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了。
西江千户苗寨
这是中国面积最大,人口最多的苗寨,放上一张全景图感受一下吧。中间那个像面包一样的就是苗寨部落,由好几个寨子组合成一个更大的苗寨。
一条小河将整个苗寨包裹起来,想达到苗寨就必须穿过几座风雨桥。
河对岸的那些房屋都是后来修建的,右边的是梯田。
苗寨是一个巨大的景区,一共有两个入口,北门和西门。西门入口要从停车场步行500米才能到达。北门则是从停车场步行100多米就可以了。
走入景区还得坐大巴车,当然你也可以不坐,但不坐车就得步行了,步行大约1.5公里的路程,才能真正到达苗寨。
所以你看到的这个苗寨实际是巨大的景区,里面也住了很多原住民。
早上景区内有很多表演,收费的、免费的都有。
下图这个队伍不是搞什么游行,只是来做宣传的,意思是我们11点有个表演,想看的话请扫码关注,买票入场。
你看到下图中零星的几位穿着苗服的不是当地人,都是游客,在这里随处可见穿着苗服拍照的游客。这甚至不好区分是当地人还是游客。
据我观察,当地人穿苗服都是成群结队的,穿的明显不一致的都是游客。
走到苗寨最东边,也就是穿过一号风雨桥,能看到一片巨大的梯田。
梯田附近有不少当地人摆着摊子在卖小吃和小饰品。也能看到几个大叔在喂鸭子。
如果你听导游解说,他们一般会说这里有7坐风雨桥,但实际是有9坐。
其中第8、第9座桥因为离景区核心地带较远,都是坐摆渡车才能看到,所以一般步行能到达的就是7座。
这7座桥,以从右到左的顺序排列。第3、第4座桥附近是最最核心的地带,有个表演场就在3号和4号桥之间。
风雨桥是为了当地人进出通行用的,但老式的风雨桥都是木质的经过长年风吹雨打变得摇摇欲坠,当地政府在2008年又修建了一次,加上了混凝土结构,使得改建后的风雨桥变得更加牢固。
当地村民想要出去,可以到专门的乘车点坐车,然后被送出景区,算算看从出家门到景区门口估计得有1小时吧。
景区外有去火车站的直通大巴,再坐大巴到火车站,加上等车时间估计一个半小时吧。之后再转车就可以到凯里市区了。
算算看,村民们想逛一次街,估计得花3个小时吧。
这是在4号风雨桥附近拍摄的,对面的屋子都被改造成酒吧、餐馆了。
曾经这里是贫困县,当地政府为了提高村民收入就把这里改造成了天然的景区,修建道路,修建桥梁。
村民的收入是大幅度提高了,但随之而来也破坏了原始的生态。无论是在河边还是山上,都能看到正在建造的房子。
外来投资者买下使用权,村民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,投资者再用这天然的位置重建房屋,将其变成餐馆、酒店。
这看起来似乎是双赢的局面,但如果长期这么下去,可能就不会有太多原住民了。这点可能当地政府也有考虑吧,不会让这种局面出现,至少在收入和生态上要保持一定的平衡。
据资料记载,2005年时当地人均收入为1300元左右。注意这是年收入,这就很低了。现在不知道是多少,但可能也没过千。
去菜市场看看价格就知道了,总体菜价都是比较便宜的。老奶奶们卖的菜主要还是当地人买的多,所以价格自然不会太贵。
苗族的祖先叫蚩尤,曾经和皇帝炎帝对抗过,也分别击败了两位华夏祖先。之后两位祖先合力击杀了蚩尤,于是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被迫大迁移,从现在的河南迁移到江西,而这就是苗族的第一次大迁移。
大迁移之后很多年,苗族部落又壮大起来,形成了三苗国,对抗当时的饶舜禹先帝,先帝们经过多年的围捕,最终又击退了苗族,使得他们又有了第二次大迁移。
下图是苗族部落祭祀用的物品。
前面两次迁移时间太过久远,而且处在神话传说时代。
再往后的第三次是春秋战国时期,因为战乱不断,苗族人又进行了第三次迁移。
从秦汉至唐宋时期,当时的中原王朝不断对苗族势力动兵,导致苗族人有了第四次迁移。
第五次迁移是在元朝时期,因为天灾、加上兵荒马乱,苗族人只能再次出走,最终在贵州、云南、四川、陕西、甘肃以南一带定居下来。
苗族因为地处山区,加上气候潮湿、又有毒蛇,所以当地人经过长年累月,积累出一套独有的医术,这套医术有点像中原地区的中医。
俗话说一方水养一方人,中原人感冒了用藏族的药可能会加重,而苗药也只对当地人效果最好,所以再好的药也不是万能的。
全世界的苗族人口大概1000多万,其中国内大概800多万。国外主要是在老挝、缅甸、柬埔寨、泰国、法国、美国等地。下图是傍晚的千户苗寨,有一种万家灯火的感觉,只是手机不行,拍不好。
中间那一堆闪着紫色光的是表演场。
晚上的演出表演,从神话时代、讲到五次大迁移、再到婚嫁礼仪、服装饮食。
我们看到的苗族服装都那种很华丽的,一般只在重大节日才穿。
苗族人衣服上闪闪的都是银子,因为战乱原因,他们可能随时都得搬家,于是就把值钱的东西直接镶嵌在衣服上。
汉服穿起来有点灵动和仙气的感觉,而苗服则是无比华丽。平常日子苗族百姓穿的是黑色底的服装,上半身有点像旗袍,看起来很朴素。而每逢大的节日,比如苗年、孩子的满月,则会穿上这种隆重华丽的服装。
相比男士装,女士的服装可能更好看一些。其中以大红色、白色最为亮丽。
女士苗服头上有一个牛角,这表示未婚,如果是已婚就没有了。
最后出场的是苗王、苗后。尤其是苗后身上那一套,裙子后面有两米多长的拖尾,尽显极致华丽。
真是哪里都有城管,好在这里的城管没有暴力执法。只是苦心劝说老奶奶不要在街道旁边摆摊,请去指定的摊位。老奶奶最后也妥协了,搬起菜篮子就走了。
下面这个是打糍粑,在贵州、重庆、四川、江西、湖南等地都能见到。
一般是在重大节日时,供客人品尝的,糍粑是以糯米,土豆为主料,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,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,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,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(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)的盘里滚动,即可取食。
经过一番工人捶打之后,糍粑会变得更可口。
看着当地人敲锣打鼓的,还抬着一头猪,以为这是去接亲?
我们就跟着当地的队伍一直走,后面也跟了好大一堆人,其中一个大叔问我,你是他们的亲戚吗?
我笑着说,当然不是啦,我们都是去围观的,而且,是亲戚的话,这亲戚是不是有点多了?
大叔一转身,后面跟着100好多号人,不知道的还以为去集体打劫呢。
我们跟这群村民上山了,上山一问才知道,不是去接亲的,是盖了新房子,来帮忙走程序的。
当地因为潮湿,房屋建造就不能像中原地区那样了,得把房屋悬空,这种独特的建筑就叫:吊脚楼。就是房屋支架会架的非常高,这样房屋好像是悬在半空的,湿气就不会侵蚀屋子。
建造吊脚楼一般有好几个步骤,等楼基本上快建好了,主人选黄道吉日,请众乡邻帮忙,上梁前要祭梁,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,这时,鞭炮齐鸣,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。
附近还有几户人家在建新房子。
苗族人还发明了一种美人靠的建造,因为古代女子不能轻易下楼外出,寂寞时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,而这些椅子被改造成更符合人体工程,使得靠上去很舒服。
当地村民的屋子,空调、防盗门,也是现代化设施一一俱全了。
我们走到了半山腰拍摄的一户人家,当地的房屋基本都是木质加上一些混凝土。
这是在一位阿婆家的阳台上拍摄的,这里不敢说是最佳观景位置,但至少是之一了,可能是免费的观景位置中最好的一处了。比景区内指定的观景台位置还要好。
阿婆的家不远有一个客栈,一般在这种位置,一晚的价格可以卖到上千。
我们甚至想说服阿婆,把房子改造一下做成客栈,可以给她带来几十上百倍的收入。
可是房子一改造,她住哪里呢?
改造一间屋子变成客栈,也是要成本的,当地人的收入很低,以当地的人均收入看是就算有心也是无力花钱改造的,能改造的都是外来人投资的。
阿婆家已经靠近山顶了,但离山顶还有点点距离,我们继续往前走。又看到了一户正在建造的房屋,山顶的房子位置都不错,这户人家的房子可以看到远处的梯田。
下山去看歌舞表演,每天下午2点,都有当地的免费歌舞表演。
当地的年轻男女,以及老人都会穿上当地的服饰来参加表演。演员估计有70-80人的规模吧。
表演场旁边就是一个篮球场,在这个景区内甚至还有中学。小孩们坐上公交车,可以去景区内上学,老人们也可以去周边买买菜,累了还能去风雨桥那边转转。他们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景区内,在节假日不可避免的会让他们的家园变得拥挤吵闹,不过短暂的假期一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。
这是北门的入口处,入口处有个特色的欢迎仪式:十二道拦门酒。
也就是像学校的课桌那样,前后摆放12个桌子,每个桌子上有一碗酒,一共十二碗,喝不了的不让进去。哈哈开个玩笑。
我们那会是从西门进去的,就没碰到这种欢迎仪式的,于是我也好奇的去尝试了一下,一碗下去醉倒在地不省人事,被媳妇拖着拉到火车站。
写在最后
镇远古城、西江千户苗寨各有特色,说不上谁更好。如果你有机会去贵州,一定要去这两个地方感受一下。
贵州地处山区,交通不便,人均收入也不高,于是政府将这里改造为景区。很庆幸的是,改造的同时又保留了一些原始的生态,这是跟其他地方的最大不同。
你能在这里看到很多淳朴的原住民。
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,又不至于把原生态破坏的太狠,也许这就是最好的平衡了。